一休.jpg

人生學習中你曾經有過『頓悟』嗎? 
不管是人生中遭逢各式各樣的悲痛、失敗、或不如意,只要改變思維、進而轉換意念、接著認知重建、就能解決問題,然後創造新思維。
格式塔心理學習理論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先驅,重視知覺組織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創造性思維。

頓悟實驗
1913年至1917年,柯勒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為被試,作了大量的學習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給大猩猩設置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觀察大猩猩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表現。 

猩猩疊箱.jpg

“接竿問題”實驗
實驗時,大猩猩被關在籠內。大猩猩喜歡吃的香蕉放在籠外不遠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夠不著,兩根竹竿接起來可以夠得著的地方。籠內有一根較短的竹竿,籠外有一根較長的竹竿。
大猩猩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較短的竹竿去夠香蕉,但竹竿太短,夠不到。猩猩常常將竹竿扔向香蕉,連竹竿也丟了。在用一隻取名為“蘇丹”的大猩猩做實驗時,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蘇丹為了取得香蕉,用較短的竹竿撥到了另一根竹竿。當它玩弄這兩根竹竿時,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然後將兩根竹竿接起來(用較細的竹竿插入較粗的竹竿),用這根接起來的竹竿夠到了香蕉。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起初把兩根竹竿放在一起,蘇丹一看到兩根竹竿處於這種關係,就能夠突然地發現這種關係,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反覆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從而移到遠處的香蕉。 

 “疊箱問題”實驗
疊箱問題實驗先是“單箱問題”實驗。香蕉掛在籠子的頂棚上。籠內有一隻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夠到香蕉,須將木箱搬到香蕉下麵,然後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夠到香蕉。這個問題對於大猩猩來說是一個難題。但是,蘇丹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就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於香蕉之下,或者觀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後解決了問題。疊箱問題就更加困難了。香蕉掛在高處,大猩猩必須爬上疊起的三隻木箱的上面才能夠到香蕉。
大猩猩解決這個問題表現出一定的困難。起初站在一隻木箱上夠,卻夠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對周圍的木箱和高處的香蕉進行了“良久”的觀察,突然,大猩猩終於表現出一種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將三隻木箱疊在一起,爬到箱頂,取下香蕉。 

頓悟的邏輯:
1、學習即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 
格式塔心理學家也認為,通過學習,會在頭腦中留下記憶痕跡,記憶痕跡是因經驗而留在神經系統中的。因此,學習主要不是加進新痕跡或減去舊痕跡的問題,而是要使一種完形改變成另一種完形。這種完形的改變可以因新的經驗而發生,也可以通過思維而產生。 

 

2、頓悟學習可以避免多餘的試誤,同時又有助於遷移。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內在性質有所頓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與這一問題情境不相干的盲目的行動,而且有利於把學習所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 
頓悟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韋特墨一開始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研究時,就特別關注學生在學校裡的學習。韋特墨認為,一些教師過於注重機械記憶,不惜犧牲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指向發現使學生能有更多頓悟發生的學習方式。他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問題解決辦法:一類是只有首創性的和頓悟式的解決辦法;另一類是不適當地應用老規則,因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3、真正的學習是不會遺忘的。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頓悟獲得的理解,不僅有助於遷移,而且不容易遺忘。 

 

4、頓語學習本身就具有獎勵的性質。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常常會伴隨著一種興奮感。學習者瞭解到有意義的關係、理解了一個完形的內在結構、弄清了事物的真相,會伴有一種令人愉快的體驗。 

 

5、創造性思維。
韋特默曾對思維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他把頓悟學習原理運用到人類創造性思維探討中,並建議通過把握問題的整體來進行這種思維。頓悟學習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無關的細節。 
格式塔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學習是一種智慧行為,是一種頓悟過程,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需要有理解、領會與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參與,並且它是一種突現、速變、飛躍的過程。 
頓悟學習有其特點,可歸納如下:問題解決前尚有一個困惑或沉靜的時期,表現得遲疑不決,有長時間停頓;從問題解決前到問題解決之間的過渡不是一種漸變的過程,而是一種突發性的質變過程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併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arrow
arrow

    程教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