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雄.jpg

今日發生一起在念書時遭到同學霸凌,竟然在23年後展開報復,一夜之間燒掉4位同學的房子,這起新聞事件震驚台灣社會,大家不禁會想說,一個人怎麼可能記得仇恨長達23年之久,而且還是同窗友人。到底在心理學上如何分析被霸凌者和霸凌者的心理狀態;學校、家庭及社會該如何防範及預防。

霸凌現象是世界性的問題,我們不時會看到新聞報導,像是美國的學生被霸凌以後,拿槍到學校瘋狂開槍;還有最近很紅的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也是一部描述校園霸凌的題材。不管是歐美、中日、還是台灣,這種霸凌案件屢見不鮮,除了校園霸凌之外,前陣子新聞也發生一起職場霸凌,在南部一工廠主管疑因語言霸凌,被離職同事拿刀追殺致死案件。當然也常看到社會新聞,有的因夫妻之間弱勢的一方被長期欺負毆打,或言語凌辱,積怨深久,憤而將對方殺死;或是子女看不慣父親長期家暴母親,進而砍殺父親之人倫慘案。除了有形的霸凌之外,甚而還有看不到的、來自四面八方的網路霸凌,這更是讓人難以防範與承受。

挪威學者Dan Olweus對於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的定義是「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這裡講的欺負或霸凌,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造成恐懼、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並且因為受害者與霸凌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有效的反抗。校園霸凌的霸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攻擊,造成受害人感到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而校園霸淩對被霸凌學生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且影響深遠。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上。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或報復霸凌者;而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

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並且會造成自尊心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後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

這是受凌人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的時候被害者則是為了報復曾霸凌他的人。也有部分受凌人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這都屬於反擊型的霸凌。必須注意的是,有時此類霸凌的結果相當可怕。

校園霸凌源自社會學習。從家庭開始,父母對孩童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例如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讓孩童的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則孩童將來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會高。

根據調查曾是校園小霸王的男孩,到24歲為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紀錄,有40%的人有高達3次或至3次以上的犯罪紀錄;相較於沒有霸凌行為的小孩,他們只有10%有犯罪紀錄。帶頭欺負人的孩子有領導才能,不過由於他們影響他人的策略多採用負面的方式,對於他們發展領導潛能相當不利,隨著時間拉長,這些霸凌者在團體中的地位會逐漸下降。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使他們只能與其他有攻擊行為的孩子連結,如此一來,校園小霸王就會與青少年幫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了。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E. Eron進行35年綜觀研究也發現,8歲時有霸凌行為者,往後的一生中都常有霸凌的行為,研究亦指出很多校園小霸王長大之後容易犯罪,包括法院判罪、物質濫用、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等。

預防霸凌事件,我們可以從小做起:

1、營造班級溫暖、正向的氣氛,讓學生感到所有人都受到重視,大家會一起包容每個人的不同及差異,進而一起合作。

2、教導正確發洩怒氣的方式,學習控制脾氣,討論管理情緒的方式及同理心學習。

3、透過家庭聯絡簿,跟家長取得良好溝通,讓家長與學校成為學生最好的後盾。

4、家長及老師要學習判斷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徵兆,觀察並及時給予關懷,並適時給予觀念導正,讓學生能正確了解暴力行為的危害,進一步產生排斥使用暴力行為處理事情的態度。

5、在網路公開空間張貼訊息前,需謹慎判斷及思考是否屬實或可能傷害他人。尤其在情緒激動時,更需待心平氣和時方可採取行動。

霸凌事件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從言語傷害、關係排擠到肢體衝突,霸凌已經不是「少數人」才會遇到的特殊狀況。不管是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的家長,或是周遭的親友,只要多點關心、陪伴,相信溫暖正向的引導,定能減少霸凌事件發生。

 

arrow
arrow

    程教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