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與運動心理系列1
談教練如何透過專注訓練引導選手心流體驗?
運動心理系列1
自言
無聊午後在超商裡喝著咖啡,偶然地看到這本書『心流』,習慣性隨手翻閱檢索書目、作者、自序等,而讓我產生心流字句“意識失序”,“意識秩序”,不禁讓我感受到文字精準表達了抽象心理狀態,因自己是教練長期訓練選手,要求提升專注力強化動作進而提升競技成績,更因自己也是選手出身,又因項目關係對於專注力的要求有別於其他運動項目,對於心理書籍比起一般讀者更讓我敏銳意識到一股莫名心流湧起!
在翻閱流覽過程中,這些文字竟如電影般在我腦終不斷回朔放映,好像在演一部當教練或選手的心理成長電影,可以說是歷歷在目,作者介紹了心流的理論基礎,心流的實操指南,還不厭其煩地為歸納了生活中各種的心流體驗,從身體感官層面的運動、步行、舞蹈、性愛、瑜伽、武術等,到思維層面的認知、意識、記憶、歷史、科學、哲學,再談到日常的人際交往之樂。不管是比賽或練習中高峰體驗的心流及挫折中的心流體驗,甚至超脫生命除了生存、安全高層次需求的生命意義。在心流書中作者訪談各行業領域,不管是職業運動員之高年薪球員抑或裝配工人、舞者甚至於朝九晚五上班族如何因應自己覺得索然無味工作轉換成開朗樂趣心態!
書中訪談研究中作者將為數眾多被研究者或被訪談者心路歷程或心理體驗接近原意重現,不管是最優心理體驗或者工作上最糟糕體驗平實寫出心理感受,更能讓增經友心流感受的讀者心憂戚戚焉,雖無華立文藻或暢銷作家文筆之魅,但心理學學者也以科學之方法探討“幸福”進而發現人因意識失序無法體驗體“心流”,心流是可以透過意識控制及訓練而更容易產生“心流“,但也因獨一無二的個體心流難以用科學刻度工具來檢驗,因個體是人的意識,加上各種複雜主客觀因素介入,難以讓部分自認為純科學家所認同!
初衷喜悅!
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病態性心理學)差異?
積極心理学認為,科學心理學主要三使命:
1.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2.帮助普通人的生活得更充實幸福
3發掘现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所描述藝術家、工人、運動選手及一般人對於心流的體驗的心理歷程,從工人單調工作中或運動員辛苦訓練過程,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學習單調無趣重複技巧訓練,同時體力與心智承受高壓嚴酷下去完成比賽,而自得其樂並能持之以恆樂於樂於接受挑戰樂此不疲,在他們心靈上一定有股巨大無法言語能量把自己推向巔峰表現,如跳水、韻律操等奧運金牌小選手哪來是世俗社會價值觀?好像一位瘋狂藝術家一樣專注完成自己心中所要的圖騰,並不在意社會評價,依此概念也很符合作者所描述的成功不過是專注過程的副產品!
『心流!控制意識執行專注力產生最優心理體驗!』
關於『心流』作者描述:
當人在體驗心流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動,推動著自己前進,並且會忘卻時間,進入到忘我的狀態,進入了另外一種現實情境,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體從中或的喜悅與滿足感。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感,如同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的模式中,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而努力克服挑戰,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
內外在動機與內外酬賞
心理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觀察到卓越的藝術家、畫家、雕刻家對於沈浸於創作實的專心渡,當完成作品完成後歷及失去興趣感或短暫性失落感之間,實在難以用動機理論的外在酬賞觀點來解釋其行為。但這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的當下,充滿了一種持續性的內在動力,使他們可以一直全神貫注地浸淫在他們的工作中,而這種驅使他們內在動力運作的並是非金錢、或其他的外在名利可取代的,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認為唯一可用來合理詮釋的是,繪畫或雕刻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獎賞,而這種內在的酬賞也是促使藝術家不斷投入作品創作的動力來源。
在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工人及一般人研究時發現,在進行活動時的共同特徵,就是能達到有意識的心流狀態。因此,他匯集多年的研究成果,歸納出心流這套心理學理論。
作者認為:「知道如何控制內在體驗的人們將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品質。」當一個人進入心流體驗的時間越多,就越能提升自己本身的幸福感、加深對目標的堅持、擁有更積極的心態。
心流與動機關係
如果外在動機過強就會阻礙心流的產生!
心流與動機的互動效應頗為複雜,牽涉多種心理現象如個人特質對於、壓力、焦慮、環境、情境及行為結果可能大部分與個人的認知會有相關影響。而外在動機就如同行為主義所言的透過外在的賞罰影響了人們的行為;但對於人類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研究,羅傑斯(1961)與馬斯洛(1962,1965, 1971)等學者聚焦在個體所經歷的內心歷程,才逐漸從外在動機轉移到對內在動機的探究,而米哈里《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與馬斯洛提出對於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的描述,更讓人們瞭解到這種不需經由外界給予的報酬,也能使人類持續不斷的享受這種過程的論點。
而米哈里心理最優體驗與馬斯洛提出對於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的描述共同之處都有最優的身心理體驗,但米哈里有個體更細膩及立即性回饋並可透過意識控制方式產生引發心流的模式,或具體的說由理論導向實際演練進而實證如作者描述心流產生。
米哈里對內在動機的研究,試圖尋找其與主觀經驗品質間的關係,也就是內在動機如何影響人類主觀的感覺,以及為何內在動機具有如此酬賞回饋的特徵。因此,他便從遊戲(play)這種具備樂趣(enjoyment)本質,又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主題上展開研究,心流經驗則是 Csikszentmihalyi(1975)對於受試者在自然情境下(natural settings)的活動中,所感受到的一種至善經驗而做的描述。
意識:
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其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關於人類的心靈,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界均認為,人的心靈是神經網絡中信息傳遞過程的湧現性質,在心理學上意識具有四個特性:意向性,統一性,選擇性和短暫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識能在某個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長時間(維基百科)。
專注力
Williams James (1890)的定義著重在專注的某一特定層面 (選擇性注意力)而比較現代的界定以廣義意的角度解釋,認為注意力是將心智努力專注於感覺或心智事件上(Moran,2013)。將注意力發展成範圍(寬或窄)與方向兩個向度來解釋,研究指出注意力向度改變注意力資源分配,是造成比賽壓力下失常現象重要原因(Nideffer,1976;Eysenck,1992;Eysenck & Calvo,1992;Jones,1990)
「精神熵」
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就借用了化學熵增減原理提出了「精神熵」這一心理學關於精神注意力集中或渙散失序概念。書中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熵」越高,就表明他的內在失序現象越嚴重,就會產生痛苦、恐懼、焦慮等負面的情緒;相對的「精神熵」越低(負值)腦袋運作效能高。熵著個詞在熱力學表示能量失序,人處在精神熵的狀態時,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焦慮、失落、悲傷、痛苦、憤怒、意識混亂等,缺乏行動力,很容易疲勞,處在這個精神熵的狀態時,如果適時的覺察自我的情緒,就可以將注意力從新凝聚。
心流相關理論與內涵
心流的關鍵定義是挑戰與技巧之間達到微妙的平衡,亦即個體以最佳的長處及天賦去面對剛好可應付的挑戰時的經驗;個體的思考和感覺會暫時消失,這種空白狀態可能是因為所有的心理資源都被分配到專注於手邊的工作而導致。
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流來源,但在描述那些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時,卻都相當類似,其中包含九大面向將其內涵分述如下:
1.挑戰與技巧的平衡:個體知覺到的挑戰難度與自身技巧趨於平衡時,技巧會逐漸提升並投入更具挑戰性的情境中。
2.知行合一:一切動作的發生彷彿都不假思索,知覺甚至會消失而呈現人與行動合一的狀態
3.清晰的目標:當個體的行動有清晰的目標,且對所需之技巧有準備時,便容易進入心流。
4.立即的回饋:來自內在或外在的回饋,讓個體可以判斷自己的表現,進而在意識中創造秩序並強化自我結構。
5.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不要特別費力,便能對手邊的工作產生強烈的專注力;
6.掌控感:行動時有控制力、知道如何去對將發生之做出回應的賦能感,能使個體免於擔心失敗。
7.失去自我意識:感覺不到別人對自己的眼光,此經驗能帶來自我超越及自我疆界向外推展的感覺。
8.時間感的扭曲:多半的人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然而舞蹈家或運動選手是類似於把所有時間拿來執行一個反覆的動作,反而是覺得時間變慢。
9.自發性的經驗:行為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此經驗讓人感到享受、想要一再體驗。自發性的經驗也是其他八個心流面向的最終果。米哈里認為,不管是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人們經驗到心流的能力是不同的,雖然經驗心流似乎是一種普遍的能力,但人們在回報心流的頻率上卻有大的差異。
亞瑟·叔本華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1788-1860)
叔本華的名言:
1.要麼庸俗,要麼孤獨。《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2.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3.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4.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5.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
「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當叔本華說出這句令人絕望的話時,積極心理學致力探尋人生的第三種可能~幸福。
留言列表